一、刚刚看了动物世界,看到了很漂亮的斑马,我想斑马也是马,为什么没人捉来骑它?
斑马跟马有很多的不同,他们的虽然都属于一个科,但是不同属性。它性格较暴烈,且爱群居。人类以前也有驯化它的打算,但是后来都失败了。久而久之,人们便消除了这个念头。
二、动物世界之斑马花纹篇
色彩对比强列的黑白花条纹
三、斑马是带有白色条纹的黑马?还是带有黑色条纹的白马?
我们知道,脊椎动物的皮肤是由真皮和表皮构成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及自然选择,大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种色彩类型,尽管有些动物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体表的色彩会有这样那样(有时甚至是幅度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雷鸟,在夏天的羽毛是棕褐色的,而冬季则换成雪白色,但是它们绝对不会长出翠绿色或杏黄色的羽毛来。是动物遗传基因控制了它们的色彩变化。那么,构成这些色彩的究竟是些什么物质呢?
在动物真皮的外层存在着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内有许多颗粒状的色素。色素细胞与动物体的一般细胞不同,呈特殊的星形或类似于变形虫的形状。这些细胞具有长的突起,就好像变形虫运动时伸出的伪足。有些细胞甚至可以做变形运动。色素细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黑色素细胞、脂性色素细胞和虹细胞。黑色素细胞因其中含有的黑色素颗粒之多少而与黑色、青色或棕色有关;脂性色素细胞又可分为黄色素细胞与红色素细胞,它们分别控制着红色、黄色和橙色。脂性色素大多易溶于有机溶剂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酒精、甲醛中浸泡的鱼类、蛇类标本过了一段时间后常常会失去其鲜艳色彩的缘故。虹细胞内没有色素颗粒但却含有一种称为“鸟粪素”的物质。这是一种含氮的有机物的结晶,它的折射能改变附近色素的效果,当其大量存在时,可使动物体表呈现如鱼肚白那样的银辉色泽。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各种皮色完全取决于这三种色素细胞的数量及其排列的方式。它们颜色的改变,一方面是因其皮内几种色素细胞的相对位置变化所决定,即哪种色素细胞在真皮表面伸展和哪种被遮蔽。另一方面,体色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每个细胞内色素颗粒分布变化的影响。当色素颗粒分散时,其显示的效果最大,而这些颗粒集中时效果就弱。鱼类(图1)的背部颜色较深而腹部的颜色一般都较浅,这种色彩分布对鱼类具有保护作用。因为从水面向下看,深色的背部常与其所处的环境一致而不易为水面上的敌害所发现,同样,从水底往上看,银白色金属光泽的腹面与闪光的水面更接近。但是动物在繁殖季节,常披上非常醒目的外装,尤其是雄性,更是非常美丽。这种色彩被称为婚装色,它是动物性选择的结果,受到内分泌的调控。两栖类中有一种雨蛙,能随环境而很快变色,可见视觉与神经也参与了色彩变化的调控。爬行动物虽有各种美丽的图案色彩,但其色素细胞只分布到真皮的色素层里,所以蛇类虽然色彩斑斓,但其蜕下的皮——蛇蜕却是没有颜色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角质物。
鸟类的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羽毛里,而皮肤里一般不存在。它的色彩之所以艳丽,不仅有化学的因素还有物理方面的影响。鸟的羽毛上有许多褶绉,并且羽毛外常有来自尾脂腺分泌的脂肪所形成的膜,这些结构和膜在阳光下有不同的反射与折射。有时鸟的黑色羽毛表面呈现出铜绿色的金属光泽,就是这种化学与物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北方的鸟类因其所处的环境色彩比较单调,其羽毛的色彩变化也不如南方种类的多。鸟类中雌雄色差别之大有时竟使你不敢相信它们是同一个种。哺乳动物的色素大多存在于毛发之中,其皮肤的色彩变化不大。哺乳动物皮毛的色彩图案大多为黄色、棕色或白色中夹杂黑色的斑点或条纹。这些图案使隐藏在密林或草丛中的动物与其背景融为一体而不易被发现。其中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争议的问题是居住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究竟是带有白色条纹的黑马还是披着黑色条纹的白马(图2)。几十年来不少人为此作了大量的论证,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非常信服的结论。人类的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部生发层的基部,也散布于真皮之中。人类的肤色主要有黄种、白种和黑种三大类型。肤色的深浅涉及几个变动的因素,即皮肤的基色为黄色,皮下的微血管使其呈现红色,而色素细胞常使其带有不同程度的棕色或黑色。虽然人种不同,肤色各异,但色素细胞的变异量却并不太大。据统计,白种人与黑种人的色素绝对含量相差仅1克左右。实际上,虽为同一种族,其肤色差异有时也很明显,并且每个人的肤色也随时随地有所变动。长期在直射的烈日下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其肤色一定较普通人为深。由于生发层中黑色素的连结加浓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灼伤,所以天然肤色较深的黑人比起白人来更能耐受强光。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人肤色较深,德国人较浅而北欧的挪威人则更浅,同样,越靠近赤道的黑种人肤色就越深。这说明肤色与阳光照射确实有密切关系。此外,身体上经常受到摩擦刺激的褶皱处(除手心外)皮肤中色素较多,其颜色也较深。
无脊椎动物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由于翅膀上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图3),赢得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的诗歌咏赞。蝴蝶属昆虫纲中的鳞翅目,顾名思义,鳞翅指的是它们的翅上有许多的鳞片。凡亲手捉过蝴蝶的人都记得手上会沾上一些粉末样的东西,其实这就是蝴蝶翅上落下的鳞片。我们把一片蝴蝶翅膀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它的表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覆瓦状排列的鳞片。拔下一个鳞片,可以看到它像一片树叶的形状。一端的边缘有齿状缺刻与突起,另一端有点像叶柄,这“叶柄”插在表皮下。真正是片片相连、鳞次栉比。与鸟类的羽毛一佯,鳞翅的色彩也有物理与化学两方面的原因。在蝴蝶的表皮细胞中有被称为“蝶呤”的色素颗粒,有白、黄、红等不同的蝶呤,它们所构成的颜色称为结构色,即鳞片本身所具有的色彩。由于鳞片表面有一列列的棱状突起,对射来的光线有不同的反射作用,这种由物理因素引起的色彩称为反射色。有时结构色与反射色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协同色或混合色。蝴蝶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仅仅是好看或不好看,而对其本身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种的标志,是蝴蝶间相互识别的依据。有些图案因酷似枯叶,而有保护自身的作用。有的蝴蝶翅上的图案形似一对大眼睛,小鸟来啄食时乍一见,还以为是什么猛禽藏在这里,就在它迟疑的瞬间,蝴蝶已溜之大吉。这种图案为它赢得了逃跑的时间。